中国数万亿存款去哪了?
2025.11.17
本文字数:2888,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亓宁
央行近日披露的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当月居民存款、企业存款分别减少1.34万亿元、1.09万亿元,非银存款则增加了1.85万亿元。
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央行数据进一步表明,股市赚钱效应正持续带动居民存款搬家。但第一财经从多位业内权威人士处了解到,“存款搬家”其实说法并不严谨,居民、企业和非银机构用存款买卖股票,只是存款和股票在不同主体之间的重新分配,买股票的人存款减少、股票增多,卖股票的人股票减少、存款增多,整体上看存款是大体不变的。当然,从大类资产市值的角度看,股市上涨,会带来股票总市值上升,相对于存款的比重会有所提高。
一位理财行业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相比更受关注的规模数据变化,“存款搬家”的机遇更多在结构层面,“固收+”做得好不好、如何做好成为业内越来越关注的议题。
但当下,固收类产品仍是理财市场的主流,多数机构发力“固收+”采取的是“小步慢跑”策略。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以来,不少理财公司的“固收+”产品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少数产品年化收益率可至5%,甚至7%以上。有券商测算,今年全市场“固收+”理财规模增长预计超过1.4万亿元。
投资者风险偏好下行趋势扭转
相比去年同期,10月财政存款同比多增1248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同比多减3553亿元,居民存款同比多减7700亿元。相比之下,10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了7700亿元。
综合机构分析,这一趋势与季初月份理财等资管产品规模扩容、股市维持较高交易热度吸引存款入市等因素有关。
更值得关注的是,伴随利率下行和投资者风险偏好变化,存款非银化趋势直接影响着理财等资管机构的布局。
上述业内专家表示,对于个体而言,投资者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会根据不同资产的收益率,把储蓄存款转换成其他资产。比如,当存款利率趋于下降时,会更愿意买理财资管产品,但从理财资管的最终投向看,大部分还是购买同业存单、存放在银行或购买债券,最终还是会体现为银行的同业存款或是经营主体的存款。
前述理财行业人士表示,一方面,广义上的“存款搬家”对理财来说并非新事,理财的广大客群基础很大程度上正是从银行存款客群发展而来;另一方面,狭义上所谓的“存款搬家入市”对应的是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权益市场分流资金,银行理财求“稳”为主的传统定位可能使其吸引力下降。
这也意味着,净值化洁净起步6年多的银行理财子,“二次转型”越来越迫切。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中心发布的理财市场季度报告,今年二季度,理财投资者“跑步进场”,单季增量已经接近去年全年增量,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年中较年初新增了1029万,机构投资者数量较年初新增19万,总数量达到1.36亿个;到了三季度,全市场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进一步增长至1.39亿个。
报告透露出的一个重要信号是,相比去年末,上半年高风险偏好和低风险偏好投资者占比呈现明显的一上一下趋势,扭转了过去4年理财客群风险偏好持续下行的趋势。
加速布局中国核心资产
“牛市氛围里,‘固收+’或更适合股票市场新人。”一家资管机构近期在社交媒体推文中提到,对于从单一低风险资产走向权益资产的投资新人来说,“固收+”可能是更好的过渡载体。
这也进一步印证,权益市场升温背景下“固收+”的火爆,有人甚至将2025年称为“固收+”大年。
中信证券在一份报告中称,低利率时代,“固收+”理财产品2025年全年规模增长可能超过1.4万亿元,有望支撑全年理财规模达到33.5万亿元以上。
“固收+”今年颇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1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下破1%,加上债市表现较去年的单边牛市明显回调,固收类资管产品收益压力骤增。
从发行数量和规模来看,Wind数据显示,年初以来,理财新发产品中固收类仍是绝对主力,混合类产品数量仅为去年同期的84%左右,但规模已是去年同期的1.5倍。
“今年公司对‘固收+’策略是非常重视的,策略方向也是很明确的。”光大理财股票投资部总经理梁珉告诉第一财经,今年3月底,其公司专门推出了“固收+”品牌“光盈+”,以多资产、多策略的产品体系,提升客户投资体验。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开始加码配置权益类资产。农银理财混合策略投资部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表示,过去“固收+”有一部分配置在优先股,以及REITs、可转债,股票配置比例相对少一些,但去年9月A股表现转好后,更有弹性特征的含权类资产配置在慢慢提升,“在更具弹性的含权类资产仓位提升的同时,公司‘固收+’产品的规模也在扩张,目前含权类‘固收+’产品在整个公司产品中已经占到1/3左右”。
全市场理财规模持续增长
上述银行业理财登记中心报告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市场理财存续规模为32.13万亿元,同比增加9.42%,环比上半年末的30.67万亿元增加4.76%。
“固收+”一直是理财公司近年来“二次转型”的重要发力方向,但推进节奏缓慢。这一方面是因为理财投资群体对净值波动的接受度还不高,另一方面是理财公司在投研能力和体系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短板。
当下,面对“存款搬家”的持续演绎,如何平衡收益和风险,依然是理财公司必须面对的考验。
“‘固收+’不一定比固收产品收益率高多少,其实更多的是投资品种和风险收益特征的一种扩展。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一般既关注收益,也关注持有体验。”上述农银理财混合策略投资部负责人认为,理财公司发力“固收+”,一方面要充分了解投资者预期,另一方面应充分向渠道和投资者介绍清楚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
对于如何应对市场波动的风险,这位负责人提到了三点:一是不断完善各类风险的识别和管控体系;二是通过大类资产的多元化配置来分散风险;三是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动态调整相应资产的配置型和交易型仓位。
梁珉也认为,理财公司首先要有好的组合策略来分散风险,理财可投标的多元化是其相较于公募基金的一大优势;其次,可通过与公募基金等机构合作,利用更多产品工具,实现组合收益和风险对冲。
“理财和公募基金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我们的首要追求是绝对收益,而不是相对排名。”他强调,这是理财能够布局更多元底仓资产、使用更丰富对冲工具的重要条件。
青银理财一位部门负责人也认为,“固收+”产品可以配置优秀的量化对冲中性策略产品,通过股指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工具做好风险控制,对冲资产波动风险。
梁珉判断,未来理财投资者风险偏好升级是趋势,但银行理财向“固收+”转型需要一个“小步慢跑”的过程,一方面要通过多元化策略平衡波动,另一方面也要更加透明化,减少信息差。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基数更大的个人理财投资者,上述农银理财混合策略投资部负责人认为,过去大多数机构投资者主要偏好收益稳定的纯固收型产品,今年已经有少量机构开始考虑“固收+”产品,对波动率的接受度在提升。
(第一财经记者杜川对此文亦有贡献)
网友评论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