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布局近期取得系列进展。

在市场端,近日,恒生银行正式宣布,与其全资附属公司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下称“恒生中国”)及中国建设银行(下称“建设银行”)合作,在香港推出数字人民币商户收款服务,拓展数字人民币在香港零售消费的应用。

如今,在基础设施端,设于上海的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已投入运营,同时北京的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中心也正式确立,共同为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应用与国际化发展提供动力。

恒生携手建行

日前,恒生银行、恒生中国与建设银行共同宣布,在香港推出数字人民币商户收款服务,拓展数字人民币在香港零售消费的应用,各方将会协助商户进行跨境清算。

据介绍,消费者现可在逾100家使用恒生银行收款系统的香港本地商户实体店铺(涵盖餐饮、旅游、电器及衣饰等类别)使用数字人民币钱包消费,通过数字人民币APP或建设银行手机银行出示付款码供商户扫码后,便可完成支付。

“恒生银行一直支持央行数字货币的跨境发展,并致力于促进北上南下的数字人民币应用。自去年推出数字人民币钱包转数快增值服务后,亦持续研究其他可行方案。”恒生银行财富管理及个人银⾏业务主管李桦伦表示,此次与建设银行合作,将在香港的零售层面拓展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应用,让更多消费者和商户享受更多元化且便捷的消费支付模式和收款服务。同时,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数字人民币在香港的使用率,强化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

中国建设银行数字人民币推进工作办公室负责人也表示,此次合作,不仅让个人消费者和香港商户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支付便利,更进一步推动了数字人民币在跨境零售领域的应用,促进内地与香港金融互联互通。

探索跨境支付新方案

如今,各方正积极共商,致力于推出更开放、包容、创新的跨境支付方案。

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在“香港金融科技周2025”发表演讲时表示,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与香港的跨境支付合作,探索运用多项金融科技创新手段,积极推进跨境支付的互联互通,促进两地经济融合发展,主要包括拓展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在港业务、积极推进两地快速支付系统互联合作、深化跨境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等。

陆磊表示,展望未来,将运用数字人民币探索跨境支付新方案。他介绍称,中国是最早启动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和应用试点的国家之一,在理论设计、技术架构、应用场景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如今,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无损”“合规”和“互通”三原则,已经成为法定数字货币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原则。

与会期间,陆磊还就如何发挥三大业务平台的职能作用、打造开放包容和创新的跨境支付方案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表示,将推动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合作,探索跨境支付的新范式。同时,还要依托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平台,为央行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合作提供中国方案。此外,还要构建‘区块链+数字资产双平台’,激活价值互联网新引擎。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积极与各方共同探讨开放包容和创新的跨境支付方案,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力量。

年内应用进程显著加速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应用进程显著加速。今年6月份,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宣布,将在上海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推进数字人民币国际化运营与金融市场业务发展,服务数字金融创新。

9月24日,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在上海正式运营,并推出三大业务平台——数字人民币跨境数字支付平台、数字人民币区块链服务平台及数字资产平台。

为顺应数字金融发展趋势,三大平台分工明确、协同发力:数字人民币跨境数字支付平台探索运用法定数字货币解决传统跨境支付中存在的痛点;数字人民币区块链服务平台为各场景和行业类区块链提供标准化的跨链交易信息转接和链上数字人民币支付服务;数字资产平台可提供标准、即用的金融级数字资产服务,支持现有金融基础设施将业务拓展至链上。

而在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在沪投入运营不久之后,10月27日,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上表示,在北京设立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中心,负责数字人民币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促进数字人民币发展,助力首都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

关于二者的定位,《金融时报》曾报道称,设在上海的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负责建设运营数字人民币跨境和区块链基础设施,推进与境内外金融基础设施的跨境互联互通,推进数字人民币的国际运营与金融市场业务发展,服务数字金融创新。

设在北京的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中心则负责建设运行央行端数字人民币系统等核心基础设施,协调各类市场机构共建开放、包容、安全、高效的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全面推进数字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服务货币和支付体系创新与金融强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