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京报网_北京日报官方网站

中国海军强大了太平洋就太平了

【#中国海军强大了太平洋就太平了#】 #福建舰入列让远海不再远#三航母时代来了!11月5日,我国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正式入列。福建舰由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其电磁弹射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巧的是,1960年,同样是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东风一号”试射成功,中国彻底结束了没有导弹的历史。现实与历史的对话,格外振奋人心。“强国强军,一往无前”……网络留言区满是骄傲与自豪之情。犹记得辽宁舰服役之初,外界尚有不少质疑——“就算白送中国一艘航母,他们5年之内能管好就不错了”“没有舰载机,有了舰载机也飞不上航母”……愤懑归愤懑,但中国人心里清楚:想让那些戴着有色眼镜者彻底服气,我们必须不断提升实力。于是我们看到——2012年11月,辽宁舰服役不到2个月,第一架舰载机便起飞成功;2019年12月,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2022年6月,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命名。仅仅过去三年,福建舰正式入列,中国海军远海综合作战能力有了根本性提高,让远海不再远。10多年时间,从无到有、从改装到国产、从滑跃到弹射,人民海军航母建设的升级跨越令世界惊叹,一切质疑都被击得粉碎。“不能制海,必为海制”。中国曾经经历过有海无防的伤痛,站在如今的荣耀时刻,更让人不禁想起写满血泪屈辱与万千艰辛的来时路。130年前,甲午一战,曾经排名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马关春帆楼,一纸条约,百年屈辱!“阖船俱没,义不独生。”邓世昌的决绝赴死,道出了那一代人有救国之心却无救国之力的无奈,但那声声怒吼也唤起了中国人向海图强的信念。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就曾构想过“海上铁路”;1928年,曾见识过英国航母的时任国民政府海军署长陈绍宽,提交《条陈扩充海军呈文》,其中建议“建造航空母舰”,但遭到了直接否决。1937年江阴保卫战,陈绍宽也参与其中,中日海军实力悬殊下,中国军舰不得不拦江自沉,最终也未能阻挡日军铁骑踏入南京。1937年,在陕北窑洞的土壁上,红军使用的军事教育挂图,主角是未来扬威太平洋战场的美国海军“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1950年,新中国海军创建之初,司令员肖劲光租借渔民渔船时对随行人员感慨,“记下来,1950年3月17日,海军司令肖劲光坐渔船视察刘公岛”;1980年,62岁的刘华清将军登上美军航空母舰,美方以保密为由,不让参观人员触碰仪器。为了多了解航母,他尽量靠前一点、把脚踮高一点、看得仔细一点。回国后,他直言,“不搞出航母,我死不瞑目”……百年航母梦,承载着强国梦、复兴梦。但起步太晚、技术落后的现实,也不免让国人一次次心生迷茫,屡屡发问:中国离造航母还有多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中国人从不缺从零开始的勇气、愚公移山的韧劲。即便是在一穷二白的时期。这些年来,每逢人民军队重要装备升级,网上都会热传以下两张图片——一张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三线创业时期拍摄的一张老照片,一间极为简陋的试验室,外面贴着醒目标语,“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一张是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内的一条标语,“把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那头去”。一路风雨一路歌,靠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凭着“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的清醒、“哪怕磕掉牙齿也要啃下来”的意志,中国人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为中国工业发展、军工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据悉,山东舰建设最高峰时,在航母上的工作人员高达5000多人。“什么也不说,祖国需要我”,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代代相传,富民强国的初心使命不变,蓝天就不高、海洋就不远。“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曾几何时,常听到这样的感慨: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大家伙”怎么都是国外的?今天,从尖端设备到重大工程,我们一步步攻克难关,“造出了更好的”。就拿福建舰来说,两个月前的三连弹就惊艳世界。不过,随着中国的高端武器、尖端技术频频亮相,一些西方人士又从嚷嚷“崩溃论”转为宣扬“威胁论”。实际上,中国升级和展示武器装备从来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要彰显维护战后国际秩序、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能力和决心。国人盛赞“国之重器”,也并非迷信“拳头”,而是想彻底告别“用血肉弥补差距”的悲壮,确保“气足钢也足”,应对一切可能的来犯之敌。恰如毛泽东同志曾言:“现在太平洋不太平,帝国主义还欺负我们。我们的海军强大了,太平洋就可能太平。”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度,没有横行世界、四处作乱的基因。当中国的舰船越开越远、飞机越飞越高,和平之歌也会越奏越响。今日大国航母又入列,世界换了人间!“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北京日报 评论员 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