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维佳

《一投制胜:库里自述》 [美] 斯蒂芬·库里 著 黄祎 译 金城出版社

“这本书太适合让孩子看了。”我一边读《一投制胜》一边想。这种感觉,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扉页上没有感谢谁,没有献给谁,而是在写“我”:“我有种超能力,我是非凡的。”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做什么——再往后翻两页,目录之后,就是库里的经典语录:I CAN DO ALL THINGS——我无所不能。

传统教育强调集体,强调我们,强调服从和取悦别人;现代教育强调“我”,强调个性,强调学习动力的内化。

如果是其他球星的传记,从头就开始这么强调“我”,或许家长会有一点担心。以我的育儿经历来说,传统和现代的教育观念并不完全矛盾,就像我们里面也有我,一个孩子,也需要生活在一群孩子中间。但库里不同,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即便他个性独特,自我强大,做了很多前无古人的事情,但同时,他又招人喜欢,非常无私,是“后卫里的蒂姆·邓肯”,最好的队友。

是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这样的一个人。这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又有怎样的心得?当这一切,都从库里的嘴里、在他的笔下缓缓流出,的确值得期待。

先说句题外话,也不能叫题外话,其实对于一本外文书的译本,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那就是译者的水平。

王小波先生有篇短文,谈到他文学方面的师承,他说查良铮先生和王道乾先生这样的翻译家,对他的帮助,比中国近代一切著作家对他帮助的总和还要大。不光是文学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外文书的译者,就更加重要。就像我们当初读哈利·波特,马氏姐妹精彩译文的重要性,对我们来说可能不亚于JK罗琳。

《一投制胜》的译者叫阿鱼,是我二十多年的老朋友,现任腾讯体育内容中心副总监。他的身份并不重要,他翻译的水平很重要。这么说吧,我一个学外语的、著名勇士博主王小愚儿,他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现在是大学教师,当时出版社把阿鱼的译稿给我们,让我们先看看挑挑毛病,结果我们有两个共同感受:第一,没啥可改的,译文很干净;第二,用王小愚儿的话说,“(翻译)这哥们儿文学涵养真高。”翻得既准确,又可读。

比如其中一段,我在读英文版的时候,真不知道怎么翻译,但阿鱼的译文非常好:“所有训练的目标都是为了进入这种心流状态。唯有通过训练中的自律,方能达成比赛中的自由。在心流状态下,快乐和创造力会自然涌现。所有干扰都会被屏蔽,防守我的人也形同虚设……”

从这段书摘,你大概也能看出,《一投制胜》和一般主写故事的球星传记不同,它主要表达的,是库里的态度和感悟。并不是说这本自述里没有故事,库里小时候的经历,他没敢参加高中校队的选拔,他如何在小小年纪就和NBA球员对抗,他怎么改变自己的出手位置,他去詹姆斯家做客,看到了小蛮牛似的布朗尼……这些故事也很精彩,很励志,同样可以让孩子们从中获得力量。

但还不止于此。

在书中我最爱的段落,是库里说他如何跟孩子进行交流的,不管是他自己的小孩,还是参加他训练营的孩子。比如他说,很多孩子刚参加训练营时,会展现出对新环境的情绪反应,有时候显得过于忧虑,畏畏缩缩。但最后,从训练营里收获最大的,往往是一开始紧张不安,但绝不困在这种情绪里缩手缩脚,从不担心把事情搞砸的孩子们。

作为两个11岁男孩的父亲,我会希望我的儿子看到这样的话。

以及,库里在书中还说:“我给年轻人的首要建议正是如此:作为球员,接受你本来的样子,但不惜代价强化自己的优势。这个原则也适用于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学校,在单位,还是在家里。不要纠结那些你做不到的事情。在那些改变不了的事情上患得患失的时间,原本可以用来充分打磨你最擅长的技能。记住,你当下的状态是有原因的,重点是把你拥有的时间和天赋用到极致。”

不论我的孩子多大,我都希望他们能读到这些。

在《一投制胜》中库里分享给我们的字里行间,我们还能找到很多这样的“金句”:“为了待在舒适区里而逃避挑战,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失败。”“那些最让你感到不适的时刻,正是你人生的转折点。感到不适,你才能意识到自己正在蜕变。”

从我儿子很小的时候开始,我电脑里就有这样一个文件夹,里面是我在平时阅读时看到的一些句子,以及我的感悟。我希望把我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未来等孩子长大,走上社会,走进职场,走入家庭,都能对他们有所帮助。即便,那会儿也许我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他们也能听到我对他们说的话。

这个文件夹的名字,叫“一点心血”。

《一投制胜》这本书里的很多东西,都会被我摘录下来,放进那个文件夹。我想,这本书,也是库里的一点心血吧,他也希望孩子们能够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