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要造3个万亿级“购物车”!促消费新政放出这些大招
11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政策措施有关情况。早前一天,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实施方案》,这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后首个印发的关于促消费的政策文件。
方案提出,到2027年,形成3个万亿级消费领域和10个千亿级消费热点。到2030年,基本形成供给与消费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升。
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谢远生表示,总体来看,我国消费品供给已进入优质优价新发展阶段。方案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以上供需错配问题,持续优化供给结构,推动加大资源投入和工作力度,有望用5年左右时间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动态均衡,让老百姓畅享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提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供需适配性”的问题,这次方案提出“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多元需求,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均衡”,促消费政策越来越具体化。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认为,《方案》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印发的首个国家级促消费文件,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提振消费”部署的关键举措。其出台背景一方面是当前消费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部分产品供给过剩与优质供给不足并存,养老育幼等领域个性化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旺盛需求。另一方面人口结构变化与消费代际更迭,老龄化加深催生大量适老化需求,同时消费者对品质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愈发强烈,亟须政策引导供给侧升级适配。
我国消费品供给已进入优质优价新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消费品品种总量已达到2.3亿种,家电、家具、文体用品、服装家纺等100多个品类产量全球第一。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人形机器人、无人机等创新型产品供给稳步提升。中国消费品企业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响应技术的升级和消费者需求的细微变化,不断对产品进行迭代创新。
日用消费品抽检合格率总体保持较高水平。主要消费品国内外标准一致性程度超过96%。一大批消费品领域自主品牌不断成长成熟,比如家电、乳业、运动鞋服、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消费级无人机、电动自行车等领域的中国品牌,不仅在国内成为大多数百姓的首选品牌,还走出国门,得到海外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
“总体来看,我国消费品供给已进入优质优价新发展阶段,基本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谢远生提到,部分领域供需结构性错配问题依然存在,如部分产品供给过剩和优质供给不足并存,国内首饰、箱包、化妆品等领域的高端品牌还比较少;新旧动能转换仍然在路上,适应居民品质化、个性化需求的新产品创新应用和供给不足;部分消费热点尚未完全充分供给,养老育幼、文旅和智能消费等需求旺盛,老年用品、智能终端、低空观光、IP衍生品等个性化供给数量和质量尚不能满足需求。
洪涛认为,家电等商品同质化严重,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营销费用远高于研发费用,供给端竞争陷入价格战。2024年食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消费品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9.8%、72.2%,低于合意区间(76%—80%),存在产能过剩与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线上零售增速放缓,2024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比降至26.8%,低于2022—2023年水平,表明线上消费增长趋稳。
洪涛提到,“想消费、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乐消费、闲消费”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房地产、金融市场等资产财富效应减弱,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进一步抑制消费潜力。
“新政对促进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短期能带动AI赋能制造、绿色消费等板块热度,降低居民消费成本,如专项消费信贷优惠可减少消费支出,吸引资本关注相关领域。二是中长期将形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3个万亿级消费领域和10个千亿级消费热点,通过场景创新和业态规范,推动消费从短期刺激转向内生动力驱动,稳步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宋向清表示。
19项重点任务出炉,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助力消费
方案部署了5方面19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快布局新领域新赛道、推广高效响应制造新模式、强化人工智能融合赋能等。扩大特色和新型产品供给,精准匹配不同人群需求,培育消费新场景新业态等。
其中提到,拓展增量,加速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方案提出打造一批重点领域标志性产品和首用场景样板,推广柔性生产、用户参与设计等高效响应制造新模式,完善中试验证等服务平台,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研发生产销售应用全链条全过程。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渗透消费全场景,深刻重塑人们的消费方式。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5.15亿,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人工智能终端新产品竞相涌现。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介绍,在“人工智能+智能家居”场景方面,将推动智能单品向全屋智能联动发展,构建沉浸式、主动式、互联互通的智能生活体验。人工智能眼镜能用第一视角拍摄,解放了双手,并且可以随时响应口令,形成服务的入口,及时把导航等信息投射到镜片上,而且AI还会记住我们的习惯和喜好,让服务更加个性化,更加符合每个人的日常需求。
再比如,拓展“人工智能+健康养老”场景方面,实施“人工智能+老年用品”行动,发展康复辅具、健康监测产品、人形机器人等“AI智能体”,实现从“机械照护”到“温情陪伴”的转变。
洪涛提到,开发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AI手机、脑机接口设备等,提供娱乐、健康、陪护等生活服务。支持建设智能家居体验中心、适老化产品体验中心,通过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有序扩大低空旅游、私人飞行、消费级无人机等供给,推动航空运动、汽车改装等后市场消费。
从人工智能方面看,宋向清认为,人工智能既能赋能消费品研发制造,比如AI烤箱可自主适配烘焙程序,还能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同时人工智能将推动家庭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眼镜等终端产品涌现,丰富消费品类。从低空经济方面看,宋向清表示,政策支持低空旅游、消费级无人机等业态,将催生空中出行、航拍娱乐等新消费模式,像无人机配送已在多地落地,未来向三、四线城市延伸还将进一步拓宽消费场景,预计2030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达2万亿元。
何亚琼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坚持需求牵引、技术驱动、生态协同,全力推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消费品领域深度融合,不断拓展新的消费场景。
万亿银发经济还需挖掘
方案提出,到2027年形成3个万亿级消费领域和10个千亿级消费热点。其中,万亿级消费领域包括老年用品、智能网联汽车、消费电子等。以老年用品为例,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市场规模已从2014年的2.6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5.4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3%,成为银发经济的重要支撑。
千亿级消费热点包括婴童用品、智能穿戴产品、化妆品、健身器材、户外用品、宠物食品用品、民用无人机、潮玩、珠宝首饰与国潮服饰等,这些领域已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让消费市场呈现出多元化、活力化等重要特征。
比如,伴随健康生活、全民健身理念兴起,户外用品、健身器材需求更加旺盛,IP经济(也就是利用知识产权所创造的经济)契合年轻群体消费偏好,各类潮玩产品快速火爆全球。可以预见,多点开花、分层推进的消费热点格局,能够显著增强国内消费市场的韧性与活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人群细分催生更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一老一小”、学生、上班族等重点人群的消费偏好各不相同。老年用品是万亿市场,目前银发经济还有哪些需求没有挖掘?
洪涛认为,银发经济当前存在多个未被充分挖掘的需求领域,主要集中在适老化产品、养老服务、健康管理和精神文化等方面。当前市场上的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设计仍以年轻人为主,缺乏针对老年人使用习惯的优化。例如,智能手机操作复杂、家电功能按钮过多,而专门设计的大字体手机、智能药盒等产品种类少且质量参差不齐。
“传统养老模式(如家庭养老、养老院)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新兴服务如居家养老服务(助餐、助浴等上门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日间照料、健康咨询)和旅居养老服务(慢节奏康养旅游)覆盖范围有限,服务质量不均。老年人对长期健康监测、慢性病管理(如高血压、糖尿病)和术后康复护理的需求未被充分满足。现有服务多依赖医院或机构,缺乏便捷的上门监测或远程咨询。老年人对兴趣班、社交活动和旅游的需求被忽视。例如,旅游产品多为‘打卡式’行程,缺乏对身体状况的适配;兴趣课程种类有限,难以满足学习短视频制作等新技能的需求。 ”洪涛介绍。
宋向清表示,银发经济未挖掘的需求之一是精神与社交层面:低龄老人对老年教育需求旺盛,当前课程供给远不能满足“一座难求”的现状,同时针对老年人的社交型文娱、银发族电竞等新业态的细分供给不足。二在康养与照护层面:高龄、失能失智老人的长期照护、认知障碍干预等专业化服务供给缺口大,居家康养设备和上门护理的个性化服务覆盖不足。三在综合服务层面:康养旅居的产业链有待延长,“旅居+康养+非遗体验”等复合型场景较少,同时对老年人财富规划、法律咨询等配套服务也未充分挖掘。
要强化跨部门协同,形成政策合力
方案如何更好落地?宋向清认为,落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要强化跨部门协同:需联动工信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打通研发、生产、流通等环节,避免政策执行脱节,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二要完善标准与监管:针对共享消费、低空消费等新业态,建立质量认证和安全监管体系,同时规范平台“推荐算法”等行为,保障消费市场有序发展。三要兼顾普惠与创新平衡:在推动高端智能产品供给的同时,要保障养老、农村消费等领域的普惠性供给,避免供需适配向单一群体倾斜。四要推动企业精准对接需求:引导企业深耕细分场景,避免盲目跟风创新,同时通过金融支持、补贴等政策,撬动企业加大新技术研发和细分市场投入。
洪涛提到,需确保与“两重”建设、“两新”政策等既有政策有效衔接,避免重复或冲突。例如,财政金融支持需与消费品标准更新、市场秩序整治等措施协同推进,形成政策合力。 需加快消费品安全、性能、环保等标准的更新升级,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例如,针对婴童产品需推动环保材料研发和国际标准转化,针对老年用品需完善适老化改造标准。
消费品质量影响着消费信心和预期,关系着人民高品质生活,是扩内需、惠民生的关键所在,社会关注度高。
监管部门也在密集行动,为放心消费保驾护航。
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教育部等五部门实施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三年行动,全链条排查生产、流通、使用环节隐患,今年以来,已经抽查相关用品2.6万批次、检查企业超7万家次。
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已查处服装鞋帽和家用纺织品质量案件5269件、家用电器质量案件5232件、儿童用品质量案件2594件。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还将继续组织查办一批典型案件,强化行刑衔接和公开曝光,全力净化消费市场,维护消费信心。
“需强化对违法广告、假冒伪劣等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共享消费、策展零售等新业态。例如,建立共享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整治农村市场假冒伪劣问题。需推动人工智能、柔性制造等新技术在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的应用。例如,推广用户参与设计模式,建设消费品数据中台,支持智能家居、适老化产品体验中心。”洪涛表示,还需精准对接“老幼中青”等不同群体需求。例如,针对婴幼儿推广智能玩具和健康食品,针对老年人开发养老服务机器人和易吞咽食品,针对学生优化护眼文具和智能学习设备。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维城
网友评论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