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以恬淡冲远的山水田园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出身于豪门,当时谚语云:“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唐代的长安城韦氏和杜氏家族都是出了许多高官的大家族。韦应物年轻时不思进取,纵情声色,无所作为。遭逢安史之乱后,他幡然悔悟,发奋读书,考中进士。进入仕途,曾在朝廷几个部门做过小官,也曾多次外放地方,做过洛阳县丞、河南府兵曹参军,当过高陵、鄠县、栎阳三个县的县令,任过滁州、江州、苏州三个州的刺史。长期的基层任职,让他深刻体会到民生疾苦,体验了基层官场生态,从而成为一个体恤民力、刚直廉洁、勤政爱民的父母官。这在他的诗中多有体现。这首拟古诗就反映了他的高洁节操。

本诗通过歌咏古琴来托物言志。韦应物说,天各一方的友人给我寄来一张古琴,将万里之外的清幽之音传递于我。这个“客”,显然将作者引为了知音。在传统文化中,古琴是优雅、高洁之物,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诠释。在交代了古琴的来历之后,下面四句就开始借题发挥了:琴声中似乎有冰霜在凝结,有龙凤在低吟。这里的冰霜和龙凤,都是作者用来渲染琴声高洁脱俗的象征之物。最后两句更加直白,琴弦端直,如同我和友人的正直品格;琴漆粘牢,如同我与友人的交情一样牢固、深厚。

韦应物高洁的品质全然体现在其仕宦生涯中。在他担任洛阳县丞时,侄子韦班在相邻的河南县做县尉,两人都因刚直为政,被人举报到上司跟前,韦应物写诗勉励侄儿,咱俩都要“立政思悬棒”。“悬棒”是个典故,曹操担任司隶校尉时,执法公正无私,严厉打击不法豪强,在衙门悬挂一柄五色棒以作警示。

韦应物在执法过程中受到权贵势力干预,愤然辞去洛阳县丞官职时,写了一首《任洛阳丞请告》,其中有:“方凿不受圆,直木不为轮。揆材各有用,反性生苦辛。折腰非吾事,饮水非吾贫。”方形的凿子无法适应圆孔,端直的木材无法弯曲成车轮,什么样的材料各有什么样的用处,强行改变只会令人痛苦。屈辱折腰我做不到,即使以后在生活中只能饮水我也不以为贫穷。在这首诗中,韦应物对不法行为决不姑息退让,对干扰自己公正执法的势力非常痛恨,他辞职的态度是决绝的。

后来,韦应物又做了滁州刺史,对治下百姓的耕作十分关注,他在《观田家》中说:“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对民生充满同情:“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由此他又观照、反省自身,认为自己作为父母官,为百姓民生服务做得不够,领受俸禄有愧于心:“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在《寄李儋元锡》诗中他进一步反省:“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应该说,一个封建时代的地方官吏能够有这种认识,是非常难得、非常可敬的,这反映了韦应物亲民、正直、廉洁的高尚品质。诗以赞之:

直似琴弦有雅操,立身刚正不折腰。

为民父母长深省,要为闾阎多效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