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在朝鲜战场的人生印记
▌邱柏尧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75年前那段保家卫国的壮阔历史中,我的爷爷邱德平,也在朝鲜战场留下他深刻的人生印记。
爷爷出身贫苦,12岁到石景山钢铁厂(现首钢)当童工,饱尝了旧社会的压迫剥削之苦。平津战役炮声响起,爷爷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的护厂斗争,坚持到解放军接管,并有幸在天安门广场亲历了开国大典。1949年11月,爷爷入团当了团干部,五个月后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抗美援朝的消息传来时,爷爷还不满17岁。厂里召开大会,多位激奋的年轻人当场高喊:“我要参军”!爷爷也积极报名,但组织上考虑到他年纪尚小且家有老人,没有同意。心急如焚的爷爷咬破中指,用鲜血写下“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表达了立志参军的坚定决心和强烈愿望。血书打动了领导,批准了他的请求,爷爷如愿以偿成为志愿军的一员。他的这段事迹至今陈列在首钢厂史馆,《讲述抗美援朝的首钢故事》中,展示了他写血书参军的照片。
作为第一批入朝的一千多名北京兵,爷爷和战友们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他们备受鼓舞、热血沸腾。爷爷被分配到后勤运输保障部,在汽车五团任排级油料员。那时,美军掌握着绝对制空权,把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当成重点破坏目标。白天大家把车子藏在山沟里,用树枝、草帘盖好,连车轮也遮得严严实实。夜里开车运输,不能开灯,全靠月光、星光认路,有时车轮走到弹坑边缘悬起来,就要下车连顶带扛。有的路段炸出一连串的弹坑,只能边修路边走。不管多冷,爷爷和战友都不敢用棉帽压紧耳朵,要时刻留神空中的敌机。路窄,两辆车不能对开,错车就要求:空车让重车,下前线的让上前线的,拉物资的让拉军火的,所有车都要让拉伤员的。有一回,一辆弹药车与一辆空车实在交错不过去,只好把空车推到山沟里,否则天亮敌机一来,两辆车都得报废。
爷爷是排级干部,每次车队出发,他都坐在第一辆车上探路,好几回有子弹击穿前挡玻璃,擦着耳朵打在车座上。
好几次,爷爷差一点牺牲在朝鲜回不来了。
有一次,夜里突遇美机轰炸,汽油弹一炸一片火,把夜空照得雪亮。爷爷跑到驻地旁边田野里,贴着冰凉的泥土卧倒在地。等到敌机“嗖嗖”地低空扫射后飞走了,爷爷站起身,看见脚边有个锃亮的东西,手指头粗细,闪着银光。他想抓起来看看,刚一碰就“哎哟”一声,手掌被烫出一个大水泡。原来是从敌机炮膛里打出的钢芯,与爷爷的身体只有一步之遥。
美军的空袭越来越频繁,部队就开始用钢钎、铁锤在山上凿防空洞。为防炸弹冲击波,洞口要拐三个弯。洞里十几个人,床铺就是一堆稻草,每个铺位前挂个小油灯。洞里最难受的是潮湿,泉水顺着洞壁往下流淌,睡觉时把雨披用竹竿撑起来,早上醒来雨披积水能倒出一大盆。铺位上的稻草、被子也是湿的,睡觉时根本不能脱衣服。
有一次,爷爷所在的防空洞区域遭到敌机地毯式轰炸,电话线被炸断,上级急需了解一个兵站的受损情况,派出的三个通信员相继没了消息。关键时刻,爷爷受命出发,他抓起配枪,观察寻觅到外面三个交错的隐蔽点,石头堆、桥洞子、矮树丛,趁着敌机轰炸的间隙冲出洞外。他刚躲进第一个隐蔽点,第二波轰炸就来了,碎石险些砸到身上。他毫不畏惧,炸时就躲,停炸就冲,最终奇迹般地通过了另外两处隐蔽点,圆满完成了任务。
从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里,人们都知道了志愿军的“一把炒面一把雪”。爷爷告诉我们说,炊烟会引来敌机,炒面和饼干是家常便饭。炒面就是小麦和大豆粉加点盐,干巴巴的,只有就着雪才能下咽。有时候连炒面也没有,就啃压缩饼干,饼干硬得硌牙,用雪泡软才能吃。后来我们发现,爷爷平日不喜吃饼干和油炒面,应当是那段刻骨的苦难,使他一看见那些东西,就会想起朝鲜战场,想起那些没能回来的战友。
朝鲜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去,爷爷也在7年前去世。他和战友们为和平生活付出的青春和热血,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对儿孙“别忘本”的殷殷嘱咐,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骨子里。
网友评论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