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7 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德里斯科尔在接受 CBS  电视台采访时明确表示,美国正全力推进无人机生产,目标是尽快赶超中国。他透露,美国陆军将直接在军方基地生产传感器、无刷电机、印刷电路板等关键部件,这些部件目前是私营企业生产无人机的主要障碍,军方生产后将向私营部门开放采购渠道,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以  “难以置信的速度” 实现赶超。

这一表态背后,是全球无人机领域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俄乌冲突让无人机成为现代战场的核心装备,其消耗规模之大连军事强国都感到压力。德里斯科尔此前就承认,俄罗斯可能在 12 个月内生产 100 万架无人机,这一数字迫使华盛顿重新审视军事装备开支。

据相关数据显示,俄乌两国每年合计能生产约  400  万架无人机,而中国的生产能力更是这一数字的两倍以上,美国在无人机量产领域已明显落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也曾报道,美军虽拥有先进的国防工业体系,但在小型廉价无人机的快速量产上准备不足,目前美国陆军每年仅采购约  5 万架无人机,与中俄的产能差距悬殊。

美国急于发力无人机生产,核心原因是战场需求和供应链短板的双重倒逼。五角大楼在  7 月就推出新政策,将小型无人机重新定义为 “消耗品” 而非 “耐用品”,类比 “子弹” 的生产逻辑推进量产,还计划在 2026  年前为每个步兵旅配备至少 1000 架小型无人机。

但现实难题是,无人机的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全球供应链,而美国出于安全考虑禁止使用中国制造的组件,本土替代品不仅价格高昂,还存在产能缺口。比如无刷电机、稀土磁体等关键部件,美国本土产能不足,导致私营企业难以规模化生产。此次美国陆军亲自下场生产核心部件,正是为了破解这一供应链瓶颈。

为实现赶超目标,美国已启动多项配套措施。特朗普政府曾签署行政命令,简化无人机安全认证流程、开放军事训练空域,并设立  “无人机创新基金”,对采用本土零部件的厂商提供 30% 成本补贴。国防部还在亚利桑那州、得克萨斯州新建 4 座 “无人机超级工厂”,预计  2025 年底每月产能可达 1 万架,目标是未来两到三年内生产至少 100 万架无人机。这些举措被命名为 “天际铸造”  计划,核心就是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模式,快速补齐无人机生产能力。

有网友留言:“之前总觉得美军装备最先进,没想到无人机产能差这么多,现在才发力会不会太晚”,也有网友质疑:“核心零部件不是说造就能造的,供应链建设需要时间,赶超没那么容易”。中国网友则表示:“中国的无人机产业优势是长期积累的,不是靠短期政策就能超越的”,还有人分析:“各国都在发展无人机,竞争能推动技术进步,但最终还是要看谁的产业链更完整、成本更有优势”。

美国此次加大无人机生产投入,确实能在短期内提升产能,但要真正赶超中国仍面临多重挑战。中国在消费级和工业级无人机领域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每年能生产数千万架小型无人机,从零部件到成品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都有明显优势。而美国面临的不仅是产能问题,还有技术转化、人才储备等深层次问题。美国海军分析中心顾问塞缪尔・本德特就表示,无人机领域的技术变革不可逆转,美国必须正视自身在量产能力上的差距。

现代军工竞争早已不只是单一装备的比拼,而是整个产业链的较量。美国陆军亲自下场生产零部件,本质上是在弥补产业链短板,这也说明,任何领域的领先都离不开完整的产业生态。这一趋势也提醒人们,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无人机领域的竞争还在持续,这场产能与技术的赛跑,最终将重塑全球军事装备的格局,而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本文来源:头条@科技生活快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