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后,最好的活法,就藏在这4个“不”里,信不信由你
50岁后,最好的活法,就藏在这4个“不”里,信不信由你
老陈的四个“不”字经
那把跟了他二十多年的紫砂壶,从孙子小宇手里滑脱,“啪嚓”一声,在地上开了花,碎成好几片。
空气一下子凝住了。
老陈心里咯噔一下,以为自己会像十年前那样,火气“噌”地冲上来,吼出声。
可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他只是顿了顿,然后慢慢蹲下身,对吓傻了的小孙子轻轻说:“看,这瓷片,像不像星星?来,咱俩帮爷爷把星星收起来,好不好?”
儿媳妇后来跟他说:“爸,您刚才那样,感觉浑身都有光。”
一、不争了,心里反倒踏实了
老陈以前在单位是出了名的“陈倔头”。
什么都争,评先进要争,项目主导权要争,甚至为一句话的对错也要争个面红耳赤。
有一回,为一个技术方案,他跟直属领导在会议室里从下班吵到深夜,他据理力争,最后方案按他的改了。
可他回去后整整半年没睡好觉,心里那面鼓总在夜深人静时咚咚敲响。
他那时以为争来的是脸面,后来才琢磨明白,那是用自个儿的心力换了一口转瞬即散的气。
真正的拐点,是七年前。
老父亲病重,在医院,他们兄妹三人为了谁多守一夜、谁少守一夜的事,在病房外走廊上就戗戗起来。
老陈摆事实、讲道理,条分缕析,非要论出个公平合理不可。
妹妹红着眼圈看着他:“哥,爸平时最偏心你,你就不能让让吗?”
那天后半夜,轮到老陈守着,父亲在昏睡中无意识地抓住他的手,嘴里含糊地念叨着他小时候怎么乖巧、怎么逗人疼的琐事。
老陈心里像被什么重重撞了一下。他争赢了道理,却差点丢掉了父亲病榻前最后那点温情。
从那以后,老陈开始学着“不争”。
小区里那个离单元门最近的车位,他主动让给了腿脚不利索的老邻居。
社区活动中心的乒乓球台子,年轻人想玩,他笑呵呵摆摆手:“你们来,你们来,我活动活动就行。”
儿子单位有分房的机会,想用他的工龄争取更大面积,问他意见,老陈只回了一句:“一家人和和气气,比多那几平米要紧。”
以前读《道德经》,看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觉得是酸话。
现在他咂摸出点味儿来了,这不争,不是怂,不是窝囊,是把劲儿从跟外人较劲,收回来养自己的心。
心里宽敞了,脚下路也顺了。
二、不那么较真,日子就顺溜了
老陈书桌玻璃板底下,压着一张孙女三岁时的“大作”,一张线条混乱、色彩奔放的“全家福”。
画上的老陈,脸是蓝的,耳朵还缺了一半。
儿媳妇当时觉得不像话,要让孩子重画一张,老陈赶紧拦住:“别!这可了不得,这是抽象派,大师手笔,得留着!”
搁在几年前,老陈可不是这样。
孙子拿他那个退休纪念茶杯当玩具,他能急赤白脸地追着孩子满屋子跑,儿媳妇劝他“孩子是好奇”,他憋着一口气:“这是纪念品!有意义!”
现在回想,那点所谓的“意义”,差点把孩子眼睛里亮晶晶的快乐给吓没了。
如今,老陈有自己的“不较真”法则:
对儿女聊的那些明星八卦,他听着,偶尔插一句:“都挺好,都挺好,咱们看戏就行。”
老伴有时候记岔了日子,把结婚纪念日记晚了一天,他不但不点破,反而拐弯买把新鲜菜花回来,调侃道:“这说明咱这日子天天都值得纪念,吃顿好的庆祝一下!”
楼下阿姨上来敲门,说他浇花水漏下去打湿了她晾的被子,他笑眯眯地道歉:“哎呦,对不住对不住,赶明儿您晒被子提前说,我给您被子喷点花香精油,算我的。”
他发现,人一较真,眉头就拧上了,快乐就溜走了。
水太清亮,鱼就待不住;人活得太明白,身边就冷清了。
把眼前那面放大缺点的“显微镜”换成能哈哈一乐的“哈哈镜”,许多事儿,也就云淡风轻了。
三、不跟人比,后院自有明月
刚退休那阵子,老陈也被卷进一股看不见的潮流里。
老张的儿子换了大平层,老李的女儿当上了公司高管,老王的孙子奥数拿了奖……
每听一耳朵,他心里就不是滋味,回家会下意识地翻看儿子的朋友圈,看到儿子深夜加班的状态,心里像堵了团湿棉花,又沉又闷。
把他从这泥潭里拉出来的,是社区里一位教书法的高老师。
七十多岁的人,字写得算不上多好,却自带一股气韵,还常自嘲:“瞧我这字,歪歪扭扭,但有筋骨,比那些光溜的死板字有味儿!”
他看到老陈临帖时急躁,慢悠悠地点拨:“你这笔划里,有你几十年走过的路,急什么?这就是你的样子。”
这话,让老陈愣了好一会儿。
从那以后,他有意关了那扇“攀比”的窗,转身开始细细耕耘自家的“后院”。
他比较的东西变了:比谁能先听出清晨第一声鸟叫是什么鸟,比谁阳台那盆月季开的花更久,比谁给老伴捶背的手法更到位、让她更舒服。
他还弄了个“小确幸”罐子,每天睡前,想三件小事记下来:比如老伴今天熬的小米粥特别香,孙子主动给他捶了背,甚至只是今天买的黄瓜顶花带刺特别新鲜……
月底拿出来看看,觉得心里满满的。
别人的热闹是别人的景儿,自家屋里的灯光才是真实的暖。
守住自家后院那一亩三分地,那里的月亮,什么时候看,都是为自己圆的。
四、不瞎琢磨,当下就是好时光
老陈过去有点“恋旧癖”,喜欢攒东西。
储物间里塞得满满登登:女儿的第一张奖状,儿子小时候的玩具火车,几十年的工作笔记、会议记录……
老伴几次要清理,他都以“都是回忆”拦下了。
直到有一次体检,医生指着片子说他颈椎变形严重,特意叮嘱少低头、少折腾重物。
那个周末,他下了决心,把储物间的东西都搬出来,在客厅铺开,像进行一次彻底的人生考古。
结果发现,奖状颜色淡了,玩具火车锈了,笔记本上的字迹模糊了。
他忽然明白了,他紧紧攥着的,不过是“过去”投下的影子,而为了这些影子,他忽略了眼前活生生的日子。
最后,他只留下三样:结婚时送给老伴的那枚廉价塑料发卡(她一直收着),儿子周岁时抓周抓住的那把缺了珠子的旧算盘,还有父亲留下的那块早已不走字的怀表(他依然每天擦得锃亮)。
其他东西,该送的送,该扔的扔。
储物间清空那天,午后的阳光毫无遮挡地照进来,亮堂堂的,他的心也跟着豁亮了。
扔掉的是杂物,腾出的是地方,照亮的是心情。
五十岁后,活法变了
践行这四个“不”字两年多,生活悄悄给了他回馈:体检报告上令人心惊的箭头少了,家庭微信群里的气氛从偶尔的辩论场变成了分享日常的温馨地,连小孙子都愿意黏着他,童言童语地说:“爷爷最好,爷爷从来不黑脸。”
五十岁之前,老陈总觉得要不断去抓取点什么,才算没白活;五十岁之后,他慢慢品出,适当的放手,反而更踏实。
不争,心里有了余地;不较真,脸上多了笑意;不攀比,脚下踩稳了自家地;不纠结,眼前亮堂了。
昨天傍晚,他和老伴在小区里溜达,老伴忽然指着西边天空说:“瞧,这晚霞,铺得跟锦缎似的。”
老陈没说话,只是伸手握住了老伴的手。
那杯曾经觉得浓烈甚至有些呛人的生活老酒,过了五十,好像真的被他慢慢品出茶一样的温润和醇厚来了。
发布于:浙江
网友评论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