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念经要看佛,说话要看人。

以前我总觉得,这种做法未免太过圆滑世故。

后来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多了,才越来越能领会这句话背后的深意。

实话太沉重,而大多数人只喜欢听轻松的安慰。

为人处世无需处处看破点破,懂得尊重人性,顺势而为,成全他人的情绪,便是一种高情商。

01

知乎上有过一个讨论:毁掉一段关系最快的方式是什么?

高赞的回答写道,跟他说真话就好。

无论出发点为何,把话说得太透,强行指出别人的错误,等同于在拆别人的台。

青年作家郭震海曾在文章里写过自己的经历。

一次,他的一位好友散文集面世,邀请他参加研讨会,并在电话里交代他,一定要多提意见。

为此他特地做了功课,把朋友的散文集认真看了三遍,以总结出其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之后他应邀前往,朋友原本见到他十分开心,一直在笑容满脸地做接待。

但当他开始按自己精心准备好的提纲做发言后,朋友的脸色就开始变了。

研讨会结束后,他端起酒杯走到朋友面前表示祝贺,对方没有起身,更没有回头看他。

那一刻,他才恍然意识到,自己彻底把朋友得罪了。

正所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你以为自己是在帮人指正问题,实际上很多人宁可被甜言蜜语蒙蔽,也没有接受直言不讳的勇气。这也是为什么,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好心办成坏事。

同事在感情中遇到烦恼,找你倾诉,抱怨男友只顾工作不够体贴。

你为了让她先学会自我反思,上来就对她的性格、脾气和思维模式都做了一通分析。

结果不仅没能疏解她的心情,还让她越听越生气。

同学喜好面子,明明没什么钱,却热衷于贷款买一堆奢侈品给自己撑场面。

你为了让他认清现实,逮着机会就提醒他,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

结果人家不但不领你的情,还认定你是故意跟他过不去,最后对你越来越厌烦。

这些话,你说错了吗?

当然没有。

正如刘震云所言:你得罪人,不是因为你说错了,而恰恰是你说对了。

人是不能被说服、被教育的。

尤其当你的说教戳痛其自尊时,他们就会开启防御型心智模式,用愤怒与疏离来跟你做对抗。

朋友数,斯疏矣。

与人交往,你可以心有明镜,但不必好为人师。

否则,每一次较真,都只是让自己徒惹争端而已。

02

民国时期《新闻报》曾向小说家张恨水约稿。

到了约定日期,主编许淼看到张恨水没如约交稿,便打电话询问。

张恨水给的解释是,最近刚好家里有事,自己要回趟乡下处理,希望报社多支持理解。

旁边一个编辑在旁边听完电话,立马跳起来,说自己昨天在饭店碰到过张恨水。

“他这分明是故意说谎,我得找他理论理论!”

许淼听完却毫不讶异,而是笑道:“作家会拖稿自然都有原因,我们听听就是,何必拆穿呢。”

两天后,张恨水亲自将稿件送到报社。

许淼不仅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还热情夸赞张恨水效率高。

张恨水自知理亏,自那时起再也没有拖过稿,与报社双方精诚合作,写就了不少高质量作品。

所谓情商,从来不在于精明的“看透”,而在于温柔的“留白”。

与其非要道破真相伤人颜面,不如在适当的时候闭上嘴,揣着明白装糊涂。

给他人留个台阶下,留住一份体面,也是在为自己结一份善缘。

前不久,我和单位前辈一起参加一个行业活动。

现场遇到一位老客户告诉我们,他正在投资一个稳赚不赔的理财项目。

了解到项目的运作模式后,我们都能明显听出这当中存在很大风险。

我本想提出疑义,话刚出口,却被前辈按了按手,制止了。

他接过我的话头对客户说:“我觉得你确实很有投资眼光,只是出于资金安全起见,不妨再多做一些调研。”

回去的时候,我忍不住问前辈,为什么不直接把我们的想法说出来。

他摇摇头解释道:分享这件事的意图,肯定不是为了找人来否定他的,既然如此,话说太多就是我们的错了。

前辈的智慧,让我想起一句老话:饱谙世事慵开眼,会尽人情只点头。

一个人对人情世故看得越明白,越不会执着于跟人争辩对错。

因为知道,人与人之间,三观不同、立场不同,想法注定不同,多说无益。

克制好自己的表达欲,只看破不说破,只看穿不揭穿,让别人舒服也让自己舒心。

才是聪明的处世之道。

03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式,通常可以分成两种:理性沟通和感性沟通。

前者注重逻辑分析和客观表达,希望通过理性论证的方式达成共识。

但过度讲道理,只谈逻辑不照顾情绪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后者侧重情感交流,通过情绪上的共鸣和直觉建立连接。

但也存在弊端,会让关系失去应有的边界,且不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所以,心理学上有个沟通黄金法则:有效沟通=7%的理性+93%的感性。

别小看这7%的理性,能否控制好这个限度,是对一个人说话分寸感和察言观色能力最好的体现。

在适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后,如果对方还是听不懂,或是没有表现出想要认同你的意愿。

那你就应该懂得,道不同者不相为谋,自己无需再揪着问题不放。

同样,对于那些和你频率相近、层次相当的人,递上一两句建议也已经足够。

大家都是明白人,你稍微点拨,对方自然就能读懂你话里的良苦用心。

刘同在担任光线传媒事业部经理之时,利用业余时间重拾写作爱好,并顺利写就一系列作品。

然而,在成为备受赞誉的青年作家后,刘同也开始变自负起来。他写作越来越喜欢着眼宏大的主题,字里行间常以“公知”身份自诩。

后来有一次,在和几位朋友的聚会中,刘同兴致勃勃地谈起自己的写作计划。

好友丁丁张听完后,没做过多点评,只是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

“正能量的作品固然能激励人,但真实的生活,有时能更能长久地打动人心。”

这句话说得很含蓄,但刘同一听就悟到了,明白这是好友对自己的善意提醒。

在那之后,他放下身段,开始真诚地书写自己。

好的沟通就是如此,因为彼此懂得,所以点到即可,无需多言。

但能达到这种默契的关系终究是少数。

大多数人和你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也不是听你说几句话就能被点醒的。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接纳差异后,及时调整沟通模式和方向。

少指手划脚,多投其所好,让对方在交流中得到自己所想要的情绪价值。

这绝非虚伪,而是一份知世故而不世故的生存智慧,一种成全别人也保护自己的高级能力。

很喜欢儒学大师马一孚的一句话: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人的修为越低时,越习惯于通过否定指摘别人来凸显自己。

而当一个真正修得内心透通、抵达更高人生境界后,反而会变得温柔且克制。

比起制造无谓的矛盾,他们更乐意知而不言,向下兼容。

只要适当装个傻扮个哑,说几句好话,就能利人又利己,何乐而不为?

发布于: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