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乎的人慢慢冷落你,最好的应对方式:6个字
当你在乎的人慢慢冷落你,最好的应对方式:6个字
直到阳台上的那盆茉莉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直到我把一本台历从“庚子年”翻到“丙午年”,我才真正接受一个事实:有些关系,不是吵散的,是静悄悄地淡掉的。
一、 一壶等不来的茶,一场醒不来的梦
那是个重阳节。我提前三天就开始准备。
茶,是老周最爱的单丛,我托茶庄留的明前春茶。
点心是老李每次来都要夸的绿豆糕,我一大早去老字号排队买的。
阳台的菊花是今年开得最好的,我挪到光线最柔的位置。
三个紫砂杯,我温了又温。
从上午九点到下午四点,我烧开了四壶水。
老周的微信在下午两点传来:“老陈,真不行了,小孙子发高烧,我们在儿童医院。”
我回:“孩子要紧,需要帮忙就说。”
老李的电话始终没接通。
黄昏时,我把三杯冷茶缓缓浇在茉莉花盆里。
水渗进土里,没有声音。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茶香中等你,你却连“不来”都忘了说。
那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冷落”。
它不是争吵,不是决裂,而是一种缓慢的、无声的疏远。
二、 从等人,到侍弄日子
有近两个月,我陷入一种奇怪的状态:手机一响就心惊,看到群里他们聊天却不@我,心里就发闷。
我反复回想,是不是哪句话说得不妥,哪件事做得不对。
直到一天清晨,我发现那盆被冷茶浇灌的茉莉,竟然冒出了新芽。
那么倔强,那么不管不顾。
我突然醒了——我花那么多时间琢磨别人为什么不来,却从来没问自己:如果永远没人来,我该怎么过?
第一个改变,是从“等待”转向“创造”。
我翻出退休时学生送的毛笔,笔头都硬了。
泡开,蘸墨,第一笔下去手抖得厉害。
但我告诉自己:写得好不好,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两个小时,我的心是专注的,是平静的。
我开始认真对待一日三餐。
不再凑合,而是去菜场挑最新鲜的蔬菜,研究一道菜的火候。
吃饭时不再看手机,就细细地嚼,感受食物的味道。
第二个改变,是给自己建立“秩序”。
每天早晨去公园,我不再是漫无目的地走。
我跟在一群练太极的老人后面,比划得不像样子,但出一身汗,很痛快。
下午固定两小时,要么写字,要么看书。
晚上十点一定上床。
这种秩序感,把我从混乱的情绪中打捞了出来。
半年后,老周突然上门。
他看着我满阳台的花,书桌上的字,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老陈,你这里像个道场。”
我笑了。
哪是什么道场,不过是我终于学会,如何在一片寂静中,安顿自己。
三、 理解不是原谅,是放过自己
真正让我释怀的,是一次偶然的相遇。
我在医院体检,远远看见老李扶着老伴在排队。
他瘦了很多,背有点驼。
我走过去,他看见我,愣了一下。
原来他老伴膝盖手术半年,每周都要来做康复。
他每天接送孙子、照顾病人,忙得团团转。
“有时候累得坐在沙发上就能睡着。”他苦笑。
那一刻,我所有的心结都松开了。
我原来以为的“冷落”,很可能只是别人正在经历的“兵荒马乱”。
我们都到了这个年纪,父母年迈,子女艰难,自己是夹在中间的那一代,精力就那么多,顾了这头,就冷了那头。
这不是谁对谁错,这是人生的阶段使然。
释怀,不是原谅别人的缺席,是理解生活的复杂,然后放过那个一直纠结的自己。
四、 往前走,有新的风景
去年,社区新开了老年大学。
我报了书法班和园艺课。
在书法班,我认识了老许。
他退休前是工程师,却爱写狂草。
我们不同风,但常在一起喝茶,看彼此写字,不说话,也很舒服。
在园艺课,我学会了嫁接。
把月季接到蔷薇上,春天时,一根枝条开出两种花。
我开始在社区教孩子们写毛笔字。
他们的小手还握不稳笔,但眼神干净。
当一个小女孩把她写的“人”字送给我,说“爷爷,送你一个‘人’”时,我突然觉得,生命依然充满生机。
今年春天,我和老年大学的朋友们去爬山。
站在半山腰,回头看城市在脚下铺开,风吹过满头白发,我心里有一种特别的踏实。
我终于明白了:人生的路,走到后半程,注定会越走越静。重要的不是还有多少人在你身边,而是你能否在寂静中,依然走得踏实、从容。
结尾:六字寻常,心安即是
如今,我和老周、老李偶尔还会在微信上聊几句。
过节发个祝福,看到好文章转一下。
关系像一杯温开水,不烫不冷,挺好。
这六年,我体会出的六个字,再寻常不过:自爱,释怀,向前。
••自爱,不是自私,是在别人都离开的时候,你依然把自己当回事,认真吃每顿饭,好好过每一天。
••释怀,不是忘记,是明白聚散离合本是常态,对离开的人道声珍重,然后转身继续走自己的路。
••向前,不是抛弃过去,是带着所有经历给予的智慧,去遇见新的风景、新的自己。
如果你也在经历这样的时刻,愿这六个字,能给你一点力量。
人这一生,最终要学会的,无非是与自己温柔相处。
发布于:浙江
网友评论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