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供应链的中国答卷:从组件制造到绿色智造的进化之路
近期,苹果公司新任COO Sabih Khan走访中国供应链,从瑞声科技常州工厂的iPhone 17 Pro均热板产线,到蓝思科技泰州工厂的中框生产线,两大供应商用17年与19年的合作沉淀,展现了苹果供应链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升级轨迹,更勾勒出科技巨头与本土企业在技术、绿色、人才领域深度绑定的全新图景。

Apple COO Sabih Khan 与瑞声科技董事长潘政参观瑞声科技位于江苏常州的均热板模组生产工厂
技术共生:从单一组件到全链条创新
苹果与中国供应商的合作,早已突破“甲方下单、乙方生产”的传统模式,进入联合研发的深度共生阶段。这种共生关系,在瑞声科技与蓝思科技的生产车间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瑞声科技 iPhone 均热板产线,给均热板注入液体
瑞声科技的超薄均热板,成为iPhone 17 Pro系列散热性能的关键。其背后是多项突破性工艺的协同:苹果与瑞声联合研发的弹夹工装,不仅取代传统塑料托盘提升物流效率,还减少了塑料浪费;碳纳米涂层技术让石墨工装耐磨性提升50%、寿命延长一倍;主要生产环节100%回收铜材料的使用,更是将环保理念融入生产源头。在注水除气环节,工业相机定位与超细针头注水配合真空处理,确保均热板腔体的高真空度,最终实现冷热端温差控制在2°C以下,远优于行业5°C的标准。

瑞声科技 iPhone 均热板产线
蓝思科技则在智能制造领域打造标杆。泰州工厂的CNC精细加工区,自主移动机器人(AMR)凭借自主感知与自适应能力,实现主动上下料与智能任务调度,配合高精度手眼二次定位技术,大幅降低人为失误;

“一线流”组装线贯穿40余道全自动工序,通过镭焊、点胶与锁附的无缝衔接,彻底解决传统生产中“断点多、半成品堆积”的痛点;自动外观检测(AOI)设备不仅实现标准化检验,还支持快速跨机种切换,灵活应对多型号生产需求。

蓝思- iPhone 中框生产线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的技术赋能并非单向输出。瑞声科技基于Mac mini硬件与机器学习搭建的自动化测量系统,蓝思科技即将在昆山启动的金属材料研发中心,都体现出中国供应商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共创”的转变,而这些创新最终又反哺苹果产品的竞争力。
绿色转型:供应链的“碳中和承诺”
2030年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是苹果提出的明确目标,而中国供应商正成为这一目标的核心践行者。从能源使用到废弃物处理,绿色生产已渗透到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
瑞声科技早已加入苹果的供应商清洁能源项目、零废弃物项目及清洁水项目,在生产中积极采用回收材料,将环保理念融入原材料采购与生产流程。蓝思科技则更进一步,在中国为苹果生产供能的环节已实现100%可再生能源覆盖,阳极工序中水回收率超80%,已有5个园区获得UL废弃物零填埋认证,形成“资源-生产-回收-再利用”的闭环绿色制造模式。

Apple COO Sabih Khan 与蓝思科技董事长周群飞参观蓝思科技位于江苏泰州的 iPhone 17 中框生产线
这种绿色转型并非孤立行动,而是苹果与供应商协同推进的结果。苹果通过技术标准制定、资源支持,引导供应商落实环保措施;供应商则结合本土生产实际,将绿色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工艺方案。例如蓝思科技的铝屑100%回收、瑞声科技的塑料托盘替代,都是“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跟进”的供应链环保协作典范。
更具长远意义的是,苹果联合清华大学开展的碳中和能力提升项目,为供应链绿色转型注入人才与技术动力。清华大学学生深入蓝思科技工厂,围绕冷热源系统能效提升、工厂范围一减排技术路径等课题开展研究,形成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解决方案。这种“产学研”协同模式,不仅为企业解决了实际环保难题,还为行业培养了懂技术、懂环保的复合型人才,推动绿色创新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升级”。
人才赋能:供应链的“可持续基因”
如果说技术与绿色是供应链的“硬实力”,那么人才培养就是支撑其长期发展的“软实力”。苹果通过供应商员工发展基金,为中国供应商搭建起完善的人才成长体系,让技术工人与工程师在产业链中实现价值提升。
瑞声科技的张鑫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2014年加入公司时,他只是一名设备工程师,2023年参加苹果自动化技术员培训后,不仅通过认证成为讲师,还开发18类精品课程,开展75场培训覆盖759人次,从“技术操作者”成长为“技术传播者”。培训中涵盖的工艺原理、设备结构、失效模式等内容,帮助他明确“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这种系统化培养让技术人才能够快速胜任复杂生产需求。

在蓝思科技,苹果的培训项目同样结出硕果。参加个人领导力项目的张莹,从“被动听”转变为“主动理解”,学会用有效沟通解决工作问题;班长杨旭则通过个人领导力项目课程掌握心态的转换与时间调配能力,提升团队管理效率。在工业机器人领域,裴照楠从机器人培训项目学员成长为内部讲师,开发三门专业课程;老员工葛玉红则通过线上理论与线下实践结合的培训,摆脱“自学+同事带教”的传统模式,大幅提升机械手操作与维护效率。

Apple COO Sabih Khan 和蓝思科技董事长周群飞与参加个人领导力培训的员工交流
这些人才成长故事的背后,是苹果对供应链“可持续性”的深层理解——只有让员工在产业链中获得成长,供应商才能保持技术活力与生产稳定性,进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长期健康发展。从自动化技术员到领导力培养,从残障员工教育到学徒制项目,苹果的培训体系覆盖不同岗位、不同层级,为中国供应链打造了一支“留得住、用得上、能成长”的人才队伍。
结语:供应链的“双向成就”
从2006年蓝思科技为第一代iPhone提供玻璃面板,到2025年瑞声科技为iPhone 17 Pro打造先进均热板,苹果与中国供应商的合作,早已超越简单的商业伙伴关系,成为“双向成就”的典范。苹果通过技术标准与环保理念,推动中国供应商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中国供应商则以创新能力与执行力,为苹果产品提供核心竞争力支撑,更在绿色生产、人才培养领域形成可复制的行业经验。
随着蓝思科技昆山研发中心的启动、瑞声科技在新材料领域的探索,以及碳中和项目的持续推进,苹果供应链的中国故事还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这场旷世合作证明,全球科技产业链的未来,不在于“谁主导谁”,而在于“谁能与谁更好地协同创新”——而苹果与中国供应商的实践,正是这一趋势的最佳注脚。
网友评论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