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mín biàn
注音: ㄇ一ㄣˊ ㄅ一ㄢˋ
结构: 民(独体结构)变(上下结构)
⒈ 旧指民众暴动。
引《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周厉王﹞暴虐无道,为国人所杀,此乃千年民变之始。”
明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苏城人﹞游冶子弟,怀毒蓄机,日伺倭来,里外合应,幸早发之,犹尚烧官寺,劫狱囚,鬨然一逞,则民变之渐矣。”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耶?既知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
魏钢焰《宝地--宝人--宝事》:“团总老爷害怕我们游击队和民变武装,一到黄昏就爬上山去,钻在桃花寨里。”
人民对统治者的反抗运动。
我们要为这票货物投保罢工、暴动和民变险。
对清末民变的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开始,但迄今尚未形成专门的研究领域。
关于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尤其是乡村民变)问题的研究,学界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空白。
在持续不绝的晚清“民变”风潮中,绅民冲突呈现出日趋频繁和激烈的走向。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风起云涌,成为当时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养士蓄士也与维护社会稳定,防止民变有直接关系。
而政府赈灾济荒的措施不能达到安抚灾民的目的,又为民变爆发提供了某些偶然因素。
特别是在广大的乡村社会,各种形式的民变此起彼伏,不仅发生区域广泛,而且次数频繁、斗争激烈。
研究民变问题是透视清末社会恶性运行的重要视角。